“好像回到记忆中的老厦门了,既有城市高颜值,更有人间烟火气。给温情管理、柔性执法点赞!”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对福建省厦门市的新变化赞不绝口。
今年6月,厦门出台《城市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分为户外广告设施设置“五豁免”和优化营商环境“十允许”两部分,涵盖户外广告、海报张贴、外摆经营等多个方面。此举旨在放宽限制、优化服务,充分释放市场活力,让市民游客直观感受到城市管理从“管得住”向“管得好”的积极转变。
街巷焕新 特色店招显魅力
在大元路的芋包王店门口,硕大的暖水瓶造型、摆在店门前的各色闽南特色小零食,吸引不少游客驻足。
城管部门将多个背街小巷作为临街店面“个性化店招”试点区域,这条老街便位列其中。街道上,众多经营多年的老店汇聚,一眼望去,一排排店招亮眼又特色十足,成为不少市民游客心中“老厦门烟火气”的代表地之一。
“今年上半年,城管部门工作人员挨家挨户给临街店铺做宣传工作,帮助更换招牌,店招设置变得更自由了。”一位店主说道。如今,他的店门口在节假日可摆放特色货架,街道还允许部分商户率先打造地标性景观。国庆中秋假期,这里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打卡。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户外广告设施设置“五豁免”有关规定。其中,明确符合利用自行车棚等市政公共设施设计预留的广告位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等情况,免于办理许可和备案,采取事后监管等方式实施管理。此外,商业建筑、商务办公建筑、文化建筑、综合建筑在自有用地红线范围内设置其他临时小型户外广告设施的,也免于办理许可和备案,商户只需符合安全规范即可“轻装上阵”,进一步激发了消费市场活力。
相关负责人表示:“辖区内分布着不少老街,其中一些老店有着悠久的经营历史。我们积极协助这些老店更换特色店招,力求让百年老街在保留原有烟火气的同时,增添更多时尚元素。”
经营合规 画地为“摊”添生机
傍晚时分,镇海路地铁站附近,数十辆餐饮车一字排开,满是熙攘热闹烟火气;市民游客来来往往,不少人在摊点前驻足。一条规规整整的黄色行道线,划出了两个世界:线内,烟火气升腾集聚;线外,赶路的人行色匆匆。
一位售卖粥和面条的摊主感慨道:“原来我们摆摊像‘打游击’一样,没有固定场所。现在有统一摊点,可以让我们安安心心经营。规范管理之下,顾客也吃得放心。”
优化营商环境“十允许”提到,允许镇(街)利用空闲区域改造、零散地域规整等形成的空间,按照相关要求,规范设置摊规点并与附近商圈、市场等生活配套设施形成互补。摊规点起始位置设有清晰的临时摊规点告示牌,明确经营区域要求在画线区域内,经营时间从上午6:30到晚上8:30,经审核登记的品类才可经营,同时要求遵守“门前三包”相关规定,做好摊位垃圾分类及保持周边的卫生和秩序。
摊主展示着手机里的群消息说:“如果‘门前三包’没做好,第一次违规警告,第二次罚款50元。难得有这么好的平台给我们做生意,大家都很自觉遵守规则,也想着为保洁人员减轻一些负担。”
为建立摊规点配套治理机制,街道在商户微信群实时通知检查事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定期抽查食材安全,城管执法部门则负责日常监督。截至目前,共设置摊规点133处、共6000余个摊位;设置150余个公益摊位,优先保障残障、低保等特殊群体;规划适当跨店经营规范路段410条,惠及2万余家店面。
精心选址 疏堵结合解难题
正值中午用餐时间,在同安区,企业及周边工地的工人结束劳动,三三两两朝门口的临时用餐点走去。用餐点干净有序,不仅使用统一规范的移动帐篷,摊贩们也在划定的区域内规范经营,污水收集桶、垃圾分类箱整齐摆放。
据悉,这片区域有工人8000余名。以前,用餐点的流动摊位虽然方便了工人就餐,却占用道路影响通行;严格管控的话,又会造成工人用餐不便。城管部门在不影响交通的非机动车道闲置区域精心选址,设立3处工地用餐点和摊规点,通过疏堵结合方式,解决工人吃饭难题。
从个性店招扮靓老街到摊规点温暖早起赶路人,再到方便工人用餐,厦门市的治理变革始终在“市容秩序”与“民生需求”间寻找最优解,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来源:中国建设报
编辑:朱婷劼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