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的清水塘炮后街。
改造后清水塘炮后街。
红网时刻新闻11月3日讯(通讯员 熊鳌) 清水塘小学是长沙知名的小学,之前因占地面积不足4亩,一度“螺蛳壳里做道场”,满足不了教学需要。随着开福区2021年市级统筹棚改项目四项内容冲刺,昔日的“弹丸”校园一下子“长”大到17.71亩,据悉,清水塘炮后街棚改成为全区首个直接受益的项目之一。
做好城市“加减法”,让民生更有温度
清水塘炮后街棚改是该区实施的首个市级统筹棚改项目,位于国际金融大厦至福康里以东、长沙市一中以南、清水塘路以西、八一桥以北,总面积49亩。
改造前,这里是城区内典型的棚户区,筒子楼和棚屋集中,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落后,交通不畅,部分房屋为D级危房,区域内近60%的住户居住面积低于45平方米。
“增加公共绿地、设施、空间和支路网密度,减少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精心做好民生‘加减法’,让棚户区变靓变绿变宜居。”按照“四增两减”这一棚改思路,长沙市开福区对这一区域实施“微手术”。
改造后,共新增两条支路,停车位达1343个;清水塘小学面积增加到17.71亩,增加1个体育场,1个体艺馆,增设2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规划新增长沙市一中教育发展用地7亩。其次,减少人口密度,改造后住户数从652户降至582户。同时,减少开发强度,改造后建筑密度大幅下降,由改造前的55%下降到现有的22.02%。一系列“手术”实施完成,清水塘炮后街发生了质的变化。居民吴先生感慨地说道:“以前是满目疮痍,四周都是破烂的棚屋和筒子楼,一点绿色都看不到,如今花园绿地就在屋门口,让人心旷神怡。”而扩建后的清水塘小学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高位推进棚改项目, 让城北更宜居
每当夜幕来临,长沙城北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灯火辉煌。特别是湘江沿岸的灯光秀更是成为现代化长沙的重要标志。然而,隐藏其中的一座座筒子楼,却如一块块“城市斑点”,与周围的高楼大厦格格不入,使霓虹变得暗淡无光。
“改造城北,让居民告别‘矮破旧’筒子楼是实施棚改的关键之举。”在推进棚改项目中,开福区充分把握国家加大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的战略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科学统筹城市建设,合理利用改造资金,将原有破旧的“城市斑点”打造成设施齐全、服务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现代化社区。
随着该区市级统筹棚改项目四项内容完成按下“快进键”,城北面貌不断刷新。越来越多居民告别“矮破旧”筒子楼,住进敞亮的新房;家门口的花园绿地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畅,“出行难”“停车难”等痛点渐渐打通……
自2015年至今,全区共启动实施14个市级统筹棚改项目,投入资金约113亿元、土地550亩,征收户数近7000户。
创新棚改运作模式,让城市品位提升
开福区因辖区内的千年古寺开福寺而得名,为了让老城区更有长沙味、让老百姓更具幸福感。截至目前,该区7个棚改项目已完成零星征收和有机更新建设,征收资产招商率达到85%以上。该区城市人居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开文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加大统筹协调,加强与两个指挥部、区征收办、区棚改公司密切配合,围绕“扫尾清零、项目结算、土地出让、开工建设”四项任务,大力开展棚户区改造集中攻坚,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开创棚户区改造工作新局面,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实现城市功能再完善、产业布局再优化,人居环境再提升。
来源:红网
作者:熊鳌
编辑:刘艳芳
本文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fhcxjs.rednet.cn/content/2022/11/03/12006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