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在群众心坎上 “造”出生活好品质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罗玉环 编辑:刘艳芳 2024-07-09 08:50:55
时刻新闻
—分享—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也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大事。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群众关心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全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真正“改”在群众心坎上,“造”出生活好品质,以和谐温馨家园托起居民幸福生活。

坚持“三问于民” 谱写宜居生活新篇章

近年来,开福区不断拓宽居民参与渠道,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问需于民听呼声。聚焦群众所想所盼,坚持“面对面”听诉求、答疑问,通过入户调查、实地走访、组织座谈等方式,广泛宣传政策标准,全面摸清底数,听取群众意愿,近两年累计发放调查问卷3.6万余份,切实把准老旧小区改造的“需求脉”,确保改造得民心、合民意。

问计于民聚共识。坚持“应改尽改”“能改必改”原则,积极推行“点菜+下单”模式,统筹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等改造类别,因地制宜制定雨污水分流、管网疏通等改造项目菜单,为居民提供自主“点菜”下单、勾选改造项目服务,形成“一小区一方案”,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最大理解与支持。

问效于民见实绩。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邀请小区老党员、楼栋长、群众代表等,全程参与意愿征集、内容协商、方案制定、质量监督、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实现“民意验收”与专业验收相结合,确保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感知与实惠。截至2023年年底,开福区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28个,惠及居民6.22万户、约18万人。

突出“三化改造” 重塑老旧小区新生活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开福区始终坚持系统观念,“一盘棋”推动改造工作,实现“改房子”到“改生活”的转变。

突出改造效果“品质化”。注重顶层策划、设计引领,针对传统小区功能单一、空间无序、缺乏美感等问题,邀请业界专家、设计单位等科学制定建设方案,以“宜居”为导向,注入现代、人文元素,成功打造了枫林、四方、市一中宿舍等一批典范社区,玫瑰园等小区正积极申报3A级绿色完整居住社区。同时,坚持以开福历史人文资源为底色,综合历史风貌、历史建筑,将城市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融入城市功能,让人居环境优化和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突出综合配套“人性化”。坚持“用户思维”,结合老旧小区现状和群众意愿,坚持“面子”“里子”一体整改,加快补齐路面沉降、屋面漏水、管网堵塞等问题短板,先后优化提升儿童娱乐、运动健身、适老化等公共设施158处,打造康体、游戏、休憩等各类功能空间80个,实现从“改一时”到“改长久”的转变,让群众感受到越来越多“幸福来敲门”的喜悦。

突出居住安全“无忧化”。牢牢抓住“安居”这个托举人民群众幸福的基点和底座,联合部门、街道、社区成立工作专班,集中开展私搭乱建、侵占公共空间等专项整治工作,全力以赴消除安全隐患。2023年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285处、近2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一批影响居住安全与市容市貌的突出问题,让群众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强化“三个保障” 构建管理服务新格局

开福区始终坚持老旧小区改管并重,强化服务保障,切实做好改造“后半篇文章”,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可持续。

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党建聚合力”工程,持续擦亮“党建红+人居美”品牌,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管理联席会议机制,创新开展“共建红色物业共享美好家园”活动,通过“梧桐树下居民议事会”“井边会”等方式,及时化解老旧小区改造各环节矛盾纠纷,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强化资金保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科学包装项目,全力争取中央财政、中央预算内、省级、市级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支持,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落实配套政策,加大投资力度,近年来,区财政投入资金2.5亿元,推进改造工作走深做实。根据“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引导居民自愿出资,鼓励、支持居民让渡公共收益,通过出工、出劳等方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近年来,累计完成老旧小区加装电梯128台。

强化机制保障。注重政企合作,将涉改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整体打包,由区属国企开展管理运营,建立老旧小区“大物业”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改管一体、长效运营”的工作机制。支持企业自主开展家政、维修、安装、老人陪护等便民服务及设施更新,持续巩固老旧小区改造成果,成功实现从“改造见实效”到“管理有长效”。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将老旧小区后续管理纳入绩效评价重点,进一步激发管理服务动力。

开福区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以功能提升为核心、以精致工艺为目标、以管理服务为保障,“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切实把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向纵深推进,以更加优质的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长沙市开福区委书记)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罗玉环

编辑:刘艳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住房和城乡建设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