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为新时代城市管理工作锚定了坐标。这既是对城市管理地位的战略提升,更是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主动作为,以治理增效为引领,构建与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相适配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城市管理工作提质升级。
创新城市的内核在于打破治理惯性,构建“全周期管理”的创新生态。城市管理需跳出“头痛医头”的碎片化思维与“等靠要”的被动式思维,主动思考如何贯通规划、建设、运营、治理的全链条,以制度创新破解部门协同不畅,以机制创新优化执法效能,以模式创新激发社会参与。要深刻认识到,城市管理创新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单点突破,更是治理逻辑的系统性重构——撬动城市管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治理”、从“经验决策”向“科学施策”转变,让创新成为城市治理的内生基因。
宜居城市的核心是让城市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市民,需将“人民的需求”作为治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摒弃“重面子轻里子”“重硬件轻服务”的错误倾向,聚焦市民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在社区服务、交通出行、公共空间整治等领域注入人文关怀。通过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对接机制,将市民诉求转化为治理靶向,确保每一分投入都用在群众心坎上,让治理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彰显城市管理的民生温度。
美丽城市的塑造需平衡生态保护与人文传承,构建人、城、境、业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要摒弃“重整治轻长效”的思维,在垃圾分类处理、扬尘污染防控等领域建立常态化投入机制,推动城市环境从“一时清洁”向“长效洁净”转变。要摒弃“先破坏后治理”的短视行为,将生态优先理念融入城市管理刚性约束,以“绣花功夫”推进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同时,守护城市历史文脉,让老街区、老建筑在更新中保留记忆与温度,实现“生态美”与“人文美”的有机统一。
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增强城市应对风险的“免疫系统”,需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构建“常态—非常态”无缝衔接的治理体系。要清醒认识城市发展中的风险叠加效应,将安全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各环节,提升城市系统抗风险能力,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确保在极端情况下城市基本功能正常运转,体现城市管理的底线担当。
文明城市的深层魅力在于精神气质的塑造,需超越“指标达标”的表层治理,通过文化浸润培育城市文明共识。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城市管理是对城市精神的塑造,让城市空间成为文明宣传的载体,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让文明行为成为市民的自觉选择。要摒弃“重管束轻引导”的管理思维与模式,通过柔性治理引导市民养成文明习惯,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明养成机制。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重构治理流程,需打破“重技术轻应用”的误区,坚持“需求导向、应用为王”。要将数据作为核心治理资源,推动治理决策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治理方式从“人力密集”转向“智能协同”,治理效能从“粗放低效”转向“精准高效”,让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城市治理提质增效。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我们应主动把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政策机遇,将治理增效贯穿于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各领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真抓实干的执行力,推动城市管理从“合格”向“优秀”、从“规范”向“卓越”迈进,让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蓝图在精细治理中变为现实。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李雨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