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城
近年来,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020年至2024年,在推进全县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全县共投入改造资金3.25亿元,对69个老旧小区实施全面整治改造,涉及改造房屋270栋、总建筑面积约47.09万平方米,涉及改造户数4493户,惠及2万余人。
精准改造,谱写老旧小区蝶变进行曲
晚上六点多,位于安仁县工商银行家属区的篮球场上再次热闹了起来,一些青年人到这里打篮球、打羽毛球,一些老人也相邀到健身小广场上锻炼身体、聊天歇息。这是该小区改造后的情景。
老旧小区见证了城市变迁,“老破差”逐渐成为老旧小区的代名词。为了让群众住得舒心,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组织对全县的“老破差”实施“整容手术”,让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城市高质量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幸福。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在改造整治过程中,小区缺什么就补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多次上门征求居民改造意见,确保得到群众的支持。
坑洼的道路被沥青铺填一新,斑驳的墙面披上了靓丽的“新衣”,楼前楼后的小菜园变成了绿化带、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和功能齐全的健身小广场……这些喜人的变化,恰如一缕春风、一股暖流,悄然融进市民柴米油盐的生活,演绎出一曲曲“城市蝶变、百姓增福”的幸福民生之歌。
“昔日红砖墙,如今新模样;地下埋管道,分流排内涝;换上合金窗,围墙添新妆;国家政策好,幸福指数高;安仁风景美,安居好养老。”家住教师进修学校的李老师即兴创作的这首小诗,生动表达了老旧小区改造后居民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安全感、归属感。
安仁轿顶屋会议旧址位于老财政局家属区,这是院内的红色景点,珍贵的红色遗迹被修缮后保护下来。轿顶屋会议旧址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湘南民居特色,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游客了解安仁、感受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
精致施工,吹响质量安全监管交响曲
老旧小区改造是个绣花的“针线活”,只有下足了工夫,这花才能绣得漂亮,活儿才能干出效果。安仁县坚持无体检不更新,县住房城乡建设局2020年就建立了“城市体检发现问题、城市改造更新解决问题”的闭环工作机制,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后期管养等方面全面调研,加强督查和管理,确保项目建设优质高效,全面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首先,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老旧小区实施体检和专题调研,对各老旧小区改造设计方案先经相关部门和行业专家进行可行性、合理性审查,再组织专家进行复审,并及时反馈审查意见,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整完善。其次,项目开工后,县住房城乡建设局质安站、技术股抽调骨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对“旧改”项目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管,督促项目监理和项目负责人时刻抓好安全生产,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再次,对改造竣工验收移交的小区,分类采取选聘物业企业、移交社区代管等方式加强管理,确保改造效果能得到长期维护,避免出现“重建轻管”的现象。严格落实“回头看”制度,对上年度改造项目进行全面检查,查漏补缺,提升群众满意度。
据统计,近4年来,安仁县累计改造混凝土沥青路面102540平方米,实施雨污分流53387米,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完成43892米,铺设燃气管网20755米,增设消防设施544处、垃圾分类设施85套、弱电通信线缆下地6852米,新增停车位3811个,新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23处、230座充电口,新装路灯870盏,提升公共绿地品质30处8566平方米,新增体育锻炼设施23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5台。改造后,全县城区脏乱差现象基本得到消除,大幅提升了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指数。
精心管理,同唱智慧韧性平安和谐曲
“小区路灯昏暗,希望统一更换一批”“空中线缆纵横交错,既影响美观又存在隐患”“建议好好规划一下小区停车位”……实施改造前期,原橡胶厂家属区贴出改造征求意见的通知,激发了居民参与的热情。橡胶厂家属区加装路灯项目是安仁县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工程凝聚居民合力共建宜居家园的缩影。自项目开工以来,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共收集群众关注问题100余个。在小区改造过程中,县住房城乡建设局邀请专业团队设计,公示设计方案,组织由居民代表、业主代表、设计方、物业公司等多方参与的议事会,让小区改造内容由居民自己做主。一盏路灯、一片绿地都要充分考虑每个居民的需求,最终由居民拍板决定。
在实践中收获成果,从成果中提炼经验。在老旧小区实现华丽“转身”的同时,安仁县还形成了一套“政府引导、基层推动、业主点单、多元共建、建管并重”的“安仁模式”,为创建和谐平安社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启了安仁县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针对目前老旧小区住户中老年人群体占比较大,结合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安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一批配套设施齐全、居住环境优美、适老化改造程度高的现代化小区。一是把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重点考虑加装电梯、修建盲道(坡道),推广长者食堂和康养院建设,保证各层面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养老服务;二是进一步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小区吹哨,部门报到”治理体系,明确住房城乡建设、城管、消防、公安、镇村、物业等部门和单位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不断提高小区改造后的配套设施维护、更新管理水平;三是统筹利用小区既有空间完善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停车位、充电桩、托育所、医院,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从“有居”向“优居”跨越。
原文见《城乡建设》2025年第1期60-61页
来源:城乡建设
作者:刘一峰 侯志群 喻良球
编辑:刘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