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芳 长沙报道
近日,长沙市雨花区侯家塘街道湘农桥社区二区9栋门前,红毯铺地,笑语盈盈。
24户居民接过象征幸福生活的“金钥匙”,告别住了近半个世纪的危房,“喜提”宽敞明亮、配备电梯的新居。

▲居民收到新房钥匙后,喜笑颜开。
这幢房子,是长沙市首个危房拆除重建全过程代办代建项目;其蝶变过程,成为湖南省城市更新项目的典型案例。
旧城改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老大难”,湘农桥社区二区9栋这种“自主更新、原拆原建”的改造方式,为什么会被赞为“省钱省心省时”?
【重建之困】
湘农桥社区二区9栋建于1975年。66岁的周伟,在这里住了32年。
他说:“过去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2023年7月,经专业机构检测,这栋楼被鉴定为C级危房。
对危旧房而言,原址重建是“解法”之一,但这条路面临四大难题。
一是“共识难”。
湘农桥社区二区9栋位于省水利厅机关院内,共4层、24户。
周伟说:“虽然房子破旧,但这里生活很方便——学校、交通、配套一应俱全,从出生到养老都能搞定,实在舍不得离开。”这种深厚感情,让居民对改造既期待又担忧。
“不少居民还认为,老房子迟早会由政府主导拆迁,自己既能拿到一笔补偿,还不用掏钱。”雨花区住建局房屋安全管理事务中心主任胡伟专坦言。
因此,24户,有20多个想法,形成共识难。

▲危房改造前。
二是“资金难”。
湘农桥社区二区9栋项目的代建方,最初报价为3400元/㎡,总投资超758万元。
虽有政策性奖补资金,但三分之二的费用需要由居民自筹。
“政策是好,但落地难。”居民戎宪鸣说,“面积不一样,怎么出钱?钱交给谁管……”
三是“合规难”。
2022年11月18日,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台专门文件,对危房原址重建相关事项作出规范。
文件明确,对于不具备成片改造条件,且近期未纳入房屋征收计划的零星C、D 级城市危房,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采取“四原”原则(原址、原面积、原高度、原使用性质)拆除重建。
“如何在政策框架内,既满足现代居住规范和安全标准,又要让居民接受认可,这个过程很难。”中铁城建项目经理刘威介绍。

▲危房改造后。
四是“手续繁”。
危房原址重建,要跑不少部门、办各种手续,比如设计图纸、规划许可证、建设许可证等。
从报批报建到竣工验收,涉及部门多达十余个,流程复杂、周期长。对于毫无经验的居民而言,犹如一场“马拉松”,望而生畏。
【破局之策】
面对上述四大共性难题,雨花区与24户居民一起,蹚出了一条破局之路。而其中最重要的创新,在于引入了“全程代办代建”这种机制。
破“共识难”,居民当家,民主协商架起“连心桥”。
在侯家塘街道和湘农桥社区的指导下,24户居民组成危房重建业委会,成为凝聚共识的“主心骨”。
业委会组织召开了数十次议事会,大到重建方案、施工单位遴选,小到户型细节,全部通过民主协商、投票决策。
针对少数犹豫的居民,社区工作人员与业委会成员轮番上门,掰着指头算安全账、长远账,最终消除了大家的顾虑。
“社区里其他几栋条件类似的楼栋,也有改造的意愿,但都卡在了‘齐心’这一步。”湘农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周诗静介绍。
破“资金难”,政策托底,政民分担。
二区9栋项目最终代建方报价为3056元/㎡,这是业委会组织居民多方比对市场行情,经过几轮协商,“砍”下来的价格。
项目采用“自筹为主、政府补贴”的模式。市、区两级财政按5:5比例,提供每平方米1050元的奖补资金,剩余每平方米2006元由居民自筹。

▲居民代表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
中央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的注入,还会为居民减轻一部分负担。
而居民自筹部分,效率之高出乎许多人意料。“大概半个月,钱就基本收齐了。”周伟回忆道。
周诗静介绍,危房重建业委会设立了资金共管账户,所有收支透明公开,接受全体居民监督。
破“合规难”:专业代建。
项目引入驻湘央企中铁城建集团作为全过程代建方。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专业的合规能力前置,从源头上规避政策风险。
“我们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吃透‘四原’政策。”刘威介绍。

▲从设计阶段开始,承建方就需吃透“四原”政策。
专业的代建方熟悉全部报批报建流程,从而高效打通规划、施工、验收等所有环节。
破“手续繁”:全程代办。
雨花区创新推出27项“打包式”代办代建服务,将居民从复杂的流程中解放出来。
从报批报建、施工监理到竣工验收、产权办理,所有手续由代建方“一站式”包办。
同时,雨花区为项目量身开辟“绿色通道”,大幅简化审批流程和时限。“项目确定后,我们的主管副区长召集相关单位和街道社区开会,保障项目建设一路绿灯。”雨花区城市人居环境局危旧房改造负责人周延告诉记者。

▲改建过程中,居民只需要决策和监督。
项目从开工到主体封顶仅用3个月,从封顶到交房仅用6个月,创造了危房改造的“雨花速度”。
【实践之思】
湘农桥社区二区9栋的重建,不仅是一栋楼的物理更新,也折射一座城市旧城改造理念的升级,至少提供了三点启示。
“原址重建+代办代建”省钱省心省时。
搬进新房,湘农桥社区二区9栋居民仅需支付每平方米2006元,相比同地段新房每平方米上万元的单价,居民省了不少钱;市、区两级财政提供奖补资金,相较拆迁另建安置房,财政也省了不少。
除了省钱,全流程代建方“一站式”包办,让居民省心。原址重建后,住的还是老地方,往来的还是老街坊,居民也更舒心。
还有一点就是省时。湘农桥社区二区9栋从2024年5月业主一致同意“四原重建”,到2025年11月交新房,仅用了一年半时间。

▲承建方高效打通规划、施工、验收等改建过程中的所有环节。
可为其他危旧房改造提供借鉴。
“加装了电梯以后,上下楼方便多了。”家住4楼的居民何建明笑着说。看到新房,隔壁栋的罗娭毑满眼羡慕:“期待我们这栋也尽快启动改建。”
在当前楼市的环境下,传统旧城改造模式面临着比以往更复杂的挑战。正如胡伟专所说,现在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大拆大建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危旧房改造方面,更多需要采用“四原重建”、加固改造等模式。
今年7月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出台。《意见》提出,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
周诗静说,湘农桥社区二区9栋的成功,证明了“单点突破”是可行的。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为人殊意异的老旧小区危房改造提供了借鉴。

▲改建后的新房。
相关机制仍需不断完善。
长沙已实施原址重建的不仅是湘农桥社区二区9栋,已有多个尝试。
相关的政策配套和工作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中。比如“四原重建”中,坚持以居民为主体,政府部门只是起引导作用,重要的是请“群众当主人”,实现自主更新。
正如雨花区副区长谢国富所说,“我们搭建平台、定好规则、做好服务,让居民唱主角,让专业机构挑大梁,让政策保障全程护航。这既是‘以人为本’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还比如,为缓解居民危房重建资金筹措难,长沙市在2023年就出台相关文件,对主城区辖区内的危房原址重建项目,给予适当财政奖补。
但从目前来看,原址重建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相关政策举措和协同机制仍需不断完善。
总体而言,城市更新如何不断创新,如何做好“绣花功夫”,仍需要绵绵用力。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编辑:罗倩
本文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fhcxjs.rednet.cn/content/646955/69/15455228.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