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杨怡晴 长沙报道
11月23日,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高端论坛在长沙举行。
论坛由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等主办,来自国内的7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
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高端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记者首先为大家“科普”一下,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2012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
本届论坛上,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麻国庆说,“乡村文化”和“传统村落”两个概念在指涉内容方面互有交叉和重叠。从“乡村文化”到“农业文化景观”,是对“乡村文化”的最好释义,而“农业文化景观”又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内容。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柳肃在论坛上讲的一个细节,让记者印象深刻。
他说,上世纪70年代,17岁的他“上山下乡”的时候,第一次听说了“风景林”——当时人们在建房屋时,生产队除了划出宅基地外,还要在周围划出一些地来做“风景林”。“即使在那样一个贫穷的年代,人们建房屋还要考虑‘风景林’,注意保护村庄的生态文化和景观文化。”
永州市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寨。(图源:湖湘地理)
如今,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途中,传统村落文化作为宝贵资源,更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胡彬彬早些年就在文章中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只是古建筑的保护,还包括民俗、民风等。
本次论坛上,他认为,要推进“整体保护”和“活态保护”,特别是不能忽视生活在其中的“人”,这样传统村落才不至于成为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标本”。
作为我国最早的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研究平台,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团队历经四十年的田野调查,已考察了7000多个传统村落。
现场展示的中南大学中国村落研究中心部分成果。(主办方供图)
正如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文胜所说,建立在不同地缘、血缘基础上的民居、族谱、祠堂、祖坟、古树、牌坊、石碑、石桥、村道等不同文化元素,构成了各个村庄独有且无法逆转的历史记忆,使各个村庄拥有不同的过去、不同的现在以及不同的未来。
保护好这些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的村落元素,就是巩固乡村文化的多元化,可以避免落入“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局面。
永州双牌县坦田村一直传承着特色民间传统艺术——祁剧。(图源:中国建设报)
近年来,虽然各方振臂高呼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浪潮,传统村落文化正走向式微。
据统计,2000年,我国拥有363万个自然村落,到2012年,这一数字缩减为230万个。
2012年,我国正式将中国传统村落纳入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战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也就是在2012年,住建部等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并在当年12月公布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到2023年,我国共公布了六批共计8155个传统村落名单,并实施挂牌保护。
就在上个月,住建部在江西召开了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要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持续实施好住建部门向本级党委年度专题报告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制度。
益阳市安化江南镇黄花溪村是千年茶马古道的起始之处。(图源:安化发布)
视线回落到湖南。
全省共有704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三,这表明湖南的“家底”丰厚。
据湖南省住建厅官网的消息,湘西州获批全国1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州),汝城县、溆浦县、永定区、通道县、安化县获批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区),已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4.44亿元。
早在2017年,湖南就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通知》。
今年7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江永开展《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若干规定(草案)》立法调研工作。
省人大环资委将会同省住建厅进行调研,建议将《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列入省人大常委会2025年立法计划提请审议项目。
邵阳市洞口县罗溪瑶族乡宝瑶村。(图源:文明邵阳)
不仅有全省层面的保护举措,各地也在探索创新做法。
比如郴州市北湖区,在全省率先提出“唤醒老屋”行动,以市场化手段系统推进农村老屋、闲置房屋盘活利用,以老屋为媒介撬动各类文旅资源要素注入乡村。
比如湖南科技学院已完成湘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化博物馆60余个。通过对古建筑扫描、建模,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实现古建筑高精度数字化存档,为后续的修缮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撑。
郴州北湖区,老屋焕新颜。
村落的发展,折射着乡村的变迁,也隐喻了乡村的未来。在这个背景下,“保护传统村落”是我们需要持续解答的时代课题。
传统村落蕴藏着中华文明多元性的“火种”。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优秀基因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人们浓浓的乡愁。
而数量众多、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既是村民生活的家园,也是孕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更是涵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源头活水。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如果说古建筑、老房子是传统村落的“形”,那么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就是传统村落的“魂”。而中华文明这条汤汤长河,正是由一个个传统村落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
郴州市永兴县板梁村至今仍保存了360多栋完好无损的明清历史建筑。(图源:郴州发布)
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在乡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乡村,尤其是传统村落的价值“绝不亚于万里长城”。
传统村落是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宝藏”。
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载体,保存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印迹,记录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点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保护和开发利用传统村落资源,既有利于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保存传承优良的传统风俗习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怀化市会同县的高椅古村傩堂戏面具。(图源:农民日报)
同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地区资源,保护传统村落,并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进行合理化的挖掘和使用,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首在保护。
有一段时间,关于保护古建筑,互联网上曾出现过一个颇具争议的词——保护性拆除。引得不少网友吐槽,都拆除了,还保护什么?
在对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中,应该明确保护前提,尤其是底线。
传统村落的活化,是将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融入传统乡村风貌之中,使自然环境、人文风情、村庄形态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乡村原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确保在可承受范围内活化。
永顺县双凤村,村民身着传统土家族服饰表演摆手舞。(图源:文旅湖南)
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使传统村落的生命长久,魅力永存,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乡愁。
同时,必须提醒的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不能只盯着“形”,而忽视了“魂”。传统村落文化上独特性、差异性,才是最应该得到保护的。
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中,必须避免“乡村趋同化”现象,要在坚守中求发展,做到“既见新村又见乡音,既见新貌又留古韵”。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杨怡晴
编辑:罗倩
本文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fhcxjs.rednet.cn/content/646855/68/14485256.html